如同历史上任何一次互联网基础标准的变化都会在随后几年中带来应用创新的大爆发一样,当HTML5在2011年逐渐被主流厂商所接受之后,围绕Web Apps领域的创新风暴正山雨欲来。
2012年1月12日,老牌传媒团体《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以下简称FT)公布收购为其开发移动Web App的研发公司Assanka ,这样,FT将不再以外包的形式雇佣Assanka为其打造移动Web App,而可以直接让它在内部进行开发。
促使FT与Web App开发公司Assanka合作的一个契机是几个月前FT与苹果App Store出现的一次分歧。当时,FT的治理层拒尽接受苹果新修订的下载分成计划,App Store随即不再提供FT的IOS版App下载。***到尽境的FT决定与开发公司Assanka合作,使用HTML5和相关技术开发自己基于Web 的客户端,供移动设备和访问。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基于Web的App拥有并不逊于传统App的访问体验,并且用户数在短短几个月突破百万,远远超过其IOS版本当初在Apple Store的下载量。
事实上,FT的这次险中求胜并非出于偶然,随着过往一年中越来越多产业巨头开始旗帜鲜明的支持HTML5标准并有无数公司在此领域探路之后,拥有更强的交互性,跨平台,富媒体开发等诸多优点的Web Apps已经开始冲击着传统的商店模式。
当然,在这一历史性的机遇眼前,最积极的莫过于浏览器厂商。
硝烟弥漫的浏览器大战
在2012年1月的CES大展上,微软CEO鲍尔默公布了其与开发商ZeptoLab共同推出的基于IE9和HTML 5框架的割绳索(Cut the rope ),这个在苹果应用商店中下载量超过5000万的著名移动游戏在微软IE9浏览器的网页端依然能够做到流畅的体验,微软也希看借此证实,新版的IE9完全有潜力做成一个网页真个Apple Store。
对于浏览器厂商来说,通过游戏这种形象直观的展示来证实Web Apps的良好体验是一件说服性最强的事情,一直力推Chrome浏览器的谷歌自然也不甘寂寞。
例如,Google Web Toolkit 的创建者Joel Webber 曾亲身率领一个3人的工程师团队将《愤怒的小鸟》移植到Chrome浏览器上,以配合Chrome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
当然谷歌在推广HTML5过程中更有影响的动作还是往年年末开展的“谷歌会下雪”的网络传播:用户只要在谷歌中搜“let it snow”就会看到自己的屏幕开始下雪,雪多了出霜后还可以用鼠标画着玩,用户屏幕会被“霜冻”,点击屏幕上“除霜”按钮可以完成除霜。
制作复杂的视频,流行的游戏,轻松的娱乐应用,当它们被通过HTML5技术移植到浏览器上时,所获得的口碑,都是在为Web Apps所能带来的良好体验和更低的开发本钱背书,这不仅是谷歌、微软这样的巨头,更是其他手机浏览器厂商乐见和力推的事情。
在国内,无论是腾讯、UC,还是×××,都已经通过对HTML5的大力支持来为自己的未来抢占一席之地。2011年12月,UC浏览器发布了其8.1版本,开始支持多点手势控制和HTML5,这也一改UC给人留下的稳健有余新锐不足的印象。而腾讯在2011年年中就开始其无线业务中对HTML5静静布局,甚至在其举办的手机QQ浏览器高校应用创新大赛中也将HTML5作为重点开发题目。而作为Android平台评价较高的浏览器,×××为基于HTML5的Web Apps提供了特别支持,其CTO刘铁峰表示,基于HTML5的Web Apps会有新的开发模式,甚至不同于App Store的新盈利模式出现。
相对于众多厂商在手机浏览器领域借着HTML5争相发力,这一标准最初的倡导者之一Opera则更为激进。在2012年1月的CES大展中,来自挪威的跨平台浏览器厂商Opera推出了电视应用商店,HTML5技术借助其多媒体、跨平台的上风,未来多屏融合的时代将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一场围绕HTML5的浏览器大战已经硝烟四起,事实上Web Apps的崛起很有可能伴随着新一轮浏览器格式争夺战的进程。
在浏览器发展的历史中,曾经进行过3次划时代的世界大战,而当前正在发生的正是第3次基于HTML5技术的争夺。
浏览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97年到2001年,那时候的主角是微软和浏览器鼻祖网景(Netscape),两家公司拼命争抢当时还处于半蛮荒的浏览器市场,结果是失败者网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后,IE以压倒性上风 ,IE4、IE5、IE6 3代产品垄断市场,并且在那之后IE再未更新,这种一家独大也在近5年的时间里抹杀了互联网的创新。
2004年Mozilla Firefox的崛起拉开了浏览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这个视作开源为生命的浏览器新势力引起了比尔